9月28日,政协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助力打赢未达标水体整治攻坚战 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协商议政。四位委员发声献策,三大部门回应进展。副市长叶红光集中回应委员意见和建议,他表示,中山要在2024年年底前,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三年之内要建成污水管网1500公里以上,污水处理厂要提质改造,增加35万吨的日处理能力。
基尾涌两岸红色的护栏在秋日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新砌的河堤挡墙整齐划一
■委员建言献策
民建市委会副主委、市政协常委罗炜强说,我市要按照中央和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将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城市未达标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持污水设施建设与管养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集中攻坚,重点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加快补齐污水管网等设施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及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消除未达标水体,建设优美水生态环境。
市知联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聂洪文说,全市全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正在展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攻坚任务繁重。控源截污是未达标水体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其他治理技术措施和保证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正本清源,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未达标水体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三分治、七分管”是防止“反复治”的关键。建立长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改变“重建轻管、重应急轻长效”的管理被动局面,是维护水环境保持“长制久清”的前提,要落实好“河长制”要求,增强实现“河长治”的保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式治理,工程化整治,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局部的临时的优化措施,不具备经济性和长效性。有效的控源截污措施、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精细的管养维护工作和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科学治理水环境的不二选择。
农工党参政议政工委会委员、市政协委员谭小龙认为,在我市数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很多河涌的上游和支流被当作主要纳污通道,后续治水过程中采用“水闸总口截污”的方式,将覆盖渠中的雨污合流污水引到污水处理厂。在覆盖渠逐年淤积、蓄滞能力削弱的情况下,就出现一下雨就要开闸泄水,来不及还要开泵强排的情形。他建议要进一步研究“总口截污”的暴雨径流风险问题,短期内对覆盖渠开展清淤和排口处置,建立定期维护机制;远期一方面以海绵城市等手段蓄滞雨水,减少雨水进入覆盖渠,另一方面以支管到户和雨污分流为重要手段,在污水进入覆盖渠之前将其纳管收集。整治过程中要用好群众工作这一法宝,特别是征收方案、效果图等环节,多与周边群众沟通协调,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有参与感和共情感。
九三学社市委会社员、市政协委员余华认为,要建立完善的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明确对项目前期方案、建设进度、后期建设运营质量整体把控的顶层监管机制,加强项目在EPC+O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突出问责力度与奖惩方法,依法依规实施建设。应充分发挥工作调度制度对各镇街、各部门工作的推进作用。建立曝光问题问责制度,对媒体曝光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启动问责机制,对推进力度大、工作成效好的地方给予表彰,对推进不力、工作滞后的地区予以批评,对于出现重大水体环境污染事故、水体环境质量明显倒退的,建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
■三大部门集中回应
市水务局局长谢世华回应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市水务局统筹全市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容以及建成区提质增效相关工作,对存量管网进行系统的排查、清疏和修复,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排水系统,有序补齐全市污水管网空白区。2018-2020年我市新建污水管网约738公里,2021年1至8月,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87公里,已达到新建管网年度任务的时序进度,2018年至今累计新建925公里污水管。持续推进现有污水管网全面检测排查工作。已于2020年完成全市现有污水管网的检测排查,以及2019年8月底前排查出的管网病害修复工作。非中心组团11个项目937条河涌整治工作已陆续开工。
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支喜华回应说,我市城市黑臭未达标水体多为水力坡降较小的断头涌,河涌明渠段上游多为合流制暗渠。这些暗渠区域基本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为了尽快实现污水入网进场,采用总口截污方式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第一阶段选择。2020年底,15条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城市黑臭水体消除黑臭,顺利通过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核查,通过“长制久清”评估。新增后山新开涌也于2020年底达到“初见成效”,于2021年2月达到“长制久清”。目前正在全速加快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剩余142条(段)河涌整治。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耀杰回应称,全市2021年第二季度监测的1028条河涌中劣V类459条,占比44.6%,虽比2018年第二季度下降12.5个百分点,仍是中山心头之痛。市生态环境局将加大执法力度,对超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一律依法从严处理。持续推进全市“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回头看”工作,加强后续监督工作,防止反弹和死灰复燃。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项目已通过市政数局综合验收并正式进入运维阶段,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通过平台数据分析结合入河排污口排查技术,开展污染溯源,已移交环境违法线索28单,配合执法部门检查工业企业18家,其中2家已立案。
■决心攻坚劣V类水体
副市长叶红光作集中回应时充分肯定了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他表示,中山的未达标水体整治已刻不容缓,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在2024年年底前,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在这个过程中,三年之内要建成污水管网1500公里以上,污水处理厂要提质改造,增加35万吨的日处理能力。第一,要深化水体整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专班,至少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一直持续到将未达标水体治理好。第二,要出实招,出重拳,监督提升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媒体监督,群众监督,让每个镇街的民间河长、民间段长、民间工程长都参与进来,发动民间的力量监督跟进。如果被媒体或者群众曝光的,工程要扣分,管理方要追责。第四,以工程技术领域的重点和遇到的难点为突破口,统一协调解决水体整治关键问题。第五,将水体整治和防涝防洪紧密结合,协同治理。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中山水清岸绿。
叶红光强调,我市要借助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变压力为动力,改造低效工业园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整治水环境,坚持不将历史问题留给历史,不将包袱留给未来,推动新一轮产业升级,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坚实保障。